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冬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导读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12月22日,迎来冬至节气。古人非常看重冬至这个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淮南子·天文训》说:“冬至……阴气竭...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12月22日,迎来冬至节气。古人非常看重冬至这个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淮南子·天文训》说:“冬至……阴气竭,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古人认为,冬至作为万物始成的重要节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杜甫

在四川历史名人中,“诗圣”杜甫对冬至格外青睐,他写下《小至》《冬至》《至后》等佳作,从“冬至阳生春又来”到“年年至日长为客”,将自己的“希望”与“绝望”坦白地交付出来。心怀远大政治抱负、仕途却屡受挫折的他,或许也希望能等来命运的“阳气回升”和“春天来临”。

《小至》:对春天的渴望

《小至》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告别成都茅屋漂泊到夔州后冬至前一天写的。全诗紧紧围绕冬至前后时令变化,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命运“春天”的渴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二句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无论是堤岸边静待抽条吐绿的柳树,还是山上冲破寒气欲待绽放的梅花,勃勃生机间都仿佛吐露出春的气息。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杜甫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他以“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做结尾,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冬至》:对前路的迷惘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年为客流落异乡的杜甫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冬至》抒怀。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年年到冬至这天,杜甫总是在他乡做客。诗中他感叹,自己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他是独独衰老。诗人在这个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眼下的凄清、落魄与昔日的热闹、得意对比强烈,今日的“穷愁”更加凸显出来。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归故里的心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他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

《小至》和《冬至》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只隔了一年,地点都在夔州,但从诗中不难看出,杜甫的心态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可谓从希望到绝望。

冬至已至。今天,你怎么过冬至?不妨就着杜甫的冬至诗歌,品味那种难忘的意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