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中秋送祝福 | 香港学生与航天员的故事

导读2022年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陈冬、刘洋在太空中以地球为背景,向大家挥手致意。刘洋更是提前送上了宇宙级的中秋...

2022年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陈冬、刘洋在太空中以地球为背景,向大家挥手致意。刘洋更是提前送上了宇宙级的中秋祝福。

到今天,神舟十四号的三位航天员已经在太空出差3个月之久。在飞船发射之前,中国载人航天邀请全国学生写信,将自己所思所想寄往头顶之上389公里高处的中国天宫空间站。

日升月落,天宫号以每天绕地球19圈的频次,两个月里1200多次掠过中国大地上空,而一位来自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陈蔓琳,竟然真的收到了航天员陈冬的回信。

这也牵出了祖国航天事业在香港的几代缘……

首位太空人香港行:19年前种下的橡树长成了什么样?

2003年10月31日,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在乘搭神舟五号飞船巡天归来之后访问香港,引起社会热潮。

第二天,欢迎会在香港大球场举行,四万个座位座无虚席。杨利伟在欢迎会上说,香港同胞令他有回到家的感觉,他升空时心跳都没有增加,“但香港市民的热情让我心跳加速”

杨利伟的6天行程还包括了对香港培侨中学的访问,那时,陈蔓琳还未出生。2003年,香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太空人”的访问行程让学生备受鼓舞。当时还是校友的伍焕杰作为接待者参加了活动,他仍然记得杨利伟到访学校时的场景:“学生们都挥动着国旗,在校园门口那条道上排了两道,夹道欢迎。”

除了和学生互动,杨利伟在培侨中学种下了一棵橡树。19年过去,昔日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英雄树”,而年轻的校友伍焕杰也成为了培侨中学的校长。在他推广天宫写信活动,又看着这一代学生收到来自“天宫”回信的同时,香港青年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也成为了一种传承

“橡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强生存下去,而且还继续在成长,这就像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一样,不断地有突破,不断地有发展。”

——香港培侨中学校长 伍焕杰

香港科技人才后继乏人?一场“天宫实验比赛”点燃学生热情

崔婉琪是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的化学老师,劳莉欣、蔡欣澄、何奕龙和区钧尧是她2017届的学生。8年前的一段共同经历,直到今日还在师生五人的回忆中熠熠生辉——

2016年的秋天,师生们共同设计的“水膜实验”,曾被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带上太空。这一切,都要从一场比赛讲起。

2013年11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葛明和同事组队前往北京,访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员训练中心。在总装大厅里,葛明看到了很多从事着一些在人们看来是枯燥单调的,但却是重要细致的工作的年轻人。

“反观香港,到2013年时,在工程和科学方面我们却是后继乏人的感觉。”葛明回忆道。

这样的感受之下,葛明萌生了一个想法——举办一场实验比赛,让香港中学生了解有关太空知识。2013年12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正式向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函,提出“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的概念。几个月后,葛明得到了支持的回复。对方还表示,只要香港学生的作品做得好,能具备上天条件,就想办法让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现这些中学生的构思。

2015年2月,大赛共收到香港47家中学的286名同学提交的70份参赛作品,香港翁祐中学的“水膜实验”就在其中。

时至今日,崔婉琪对和同学们准备比赛的日与夜仍然记忆犹新:“他们中四的化学没有学材料科学的,我们就需要一些超前的学习。在学校的时间会有12个小时,每天都有3至4个小时给他们去做科研。”

天道酬勤,2015年5月23日,香港翁祐中学的“水膜实验”获得“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的冠军。但未曾想,在将实验作品送上天宫的路上,最大的考验还没来临……

“天宫课堂”:课堂以外学生又能收获什么?

门睿涵今年15岁。去年,在培侨书院就读中四的他参加了“天宫课堂”。一个意外的机会将他的名字和这场活动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太空教师在400公里以外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授课。

在这场约60分钟的课堂中,航天员不仅介绍了自己如何在太空生活,还与地面分课堂的学生一起开展了4个在微重力环境下,与物体运动、液体浮力、液体表面张力等有关的实验。

除了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之外,“天宫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了4个地面分课堂,培侨书院正是香港分课堂的举办地。

在5个地面课堂参加太空授课直播的1420名中小学生中,香港中学生门睿涵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意外地成为了“天选之子”。他问出一个一直关心的问题:“亚平老师您好,我想知道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

事实上,门睿涵对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早就充满好奇。而这一次的“天宫课堂”活动,更拓展了他人生的可能性——“我作为一个学理科的同学,未来其实有很多的选择,可以读工程,可以读纯数理方面的科目,也可以读类似于航天科技的科目等。我觉得如果有这一个机会的话,我愿意尝试。”

除了教授航天知识,引发青少年兴趣,“天宫课堂”的策划筹办者们其实希望学生收获更多。培侨中学的中文老师丁继联在“天宫课堂”香港分课堂中担任主持人,他便想让学生看到“天宫课堂”以外,祖国这些年在航天事业中的发展。

其实,早在2013年,王亚平便搭载神舟十号前往太空,在天宫一号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授课。与首次太空授课相比,2021年的“天宫课堂”直播的画面更加清晰,声音延迟明显减少,这得益于承担天地数据传输的天链卫星的发展。在“天宫课堂”开课前的一次次调适工作中,丁继联惊讶于国家科技的发展。

“背后我们引领学生讨论,这就是我们国家过往这么多年,为什么可以站在世界前列,因为背后有很多不同技术的支援,包括太空科技的传送、设备。

——香港培侨书院中文科老师 丁继联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三位太空教师平安返回地球,而他们400公里以外的“天宫课堂”却在无数青少年心中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生根发芽,一如19年前杨利伟在香港种下的那棵橡树一样。

在香港青年中谈论“天宫”,绝不只是航天科技的魅力。

本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现

《带着梦想上天宫》

敬请关注!

制作人:陆璐

主编:王婉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