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放开医疗资源依然吃不消,我们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导读#11月起多地核酸检测将收费#近来有一些消息在暗示中国打算放开,但个人认为这些消息从人事到时间都非常可疑,很可能是一些金融圈的人放出来...

#11月起多地核酸检测将收费#

近来有一些消息在暗示中国打算放开,但个人认为这些消息从人事到时间都非常可疑,很可能是一些金融圈的人放出来的消息来塑造各种预期。官方依然没有说要放弃动态清零,一切还是要以中央的表态为准。

很简单的逻辑是,目前国内的医疗资源根本不足以应对奥密克戎带来的疫情海啸。即便是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上海,哪怕按照1‰的重症率,其可以短时间内感染至少50%的人口,那按照这一数据也会造成1.25万重症。而上海的ICU单位也仅仅有1497个床位,日常占用率97%。即便全部清空,大约依然只能满足10-15%的医疗需求。所以,可以预期的死亡规模会非常大,并且医疗挤兑基本仍是定局,至少是数个月的高度紧张。

很多人在算台湾省的疫情数据,然而台湾省的重症死亡率高得异常,说明他们事实上把很多重症患者都排除在了医疗体系之外,这样的操作真的在大陆可行吗?或者像德国那样用AI识别病人的拯救价值,这真的不会被骂死吗?如果我们出现像英国、加拿大等国出现的手术排期4-12个月,我们能受得了吗?这些都是问题。

ICU可以扩大吗?可以,但是需要的不是设备器材,而是合格的医护。中国的医护人员数量本来就不够多,资源配置也是稀缺,培养周期又非常漫长。即便我们在2020年扩招医学生和护理师,现在也才刚刚大三,根本无法参与重症医疗。很多省份发生疫情还是在封城压低感染数的前提下依然需要全国支援,这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这里还没有考虑到医护人员本身因为反复感染导致的工作能力下降乃至不幸病故的因素。

而放眼全球,美国、英国的超额死亡率依然维持在15%-21%之间,这里有老龄化的问题但很显然其死亡规模依然不容乐观。而反复感染问题尚且有争议,不过很显然如果短期内得了3-4次,身体素质以及各种伴生风险依然是非常不乐观的。

这些都不可能在四个月内完成,甚至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准备妥当。

现在低估疫情的破坏性,不论是清零还是放开,都是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如果要清零,那么低估疫情会破坏动态清零的可信性,如果要放开,那么低估疫情必然发生的医疗挤兑就会导出非常不同的责任归因,最终毫无疑问是落在国家头上的。

医疗资源挤兑还会伴生出复杂的经济影响,比如制造业运转停滞,还有消费预期下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此外,医疗资源挤兑还会导致政治衰退,很多人会垄断宝贵的医疗资源并伺机扩张权力,稀缺还会让制度化建设退步,因此更多的幕后交易和寻租。这其中,损害最大的还是不能居家办公的穷人,他们要面对更大的健康风险还必须持续上班,何况还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会降低劳动能力,而如果放开谁能理得过来呢?

因此,现在最理想的选择依然是尽可能夯实防疫体系,用尽可能高效的方法去避免医疗挤兑的发生。最关键的还是核酸常态化,及早发现疫情及早控制,这样来保证其他地方的基本运转。相关的决心最好要更为明确,而防疫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及时沟通和解决,其中因素很复杂。

最后什么时候能退出放开,则要看具体的疫情走向。最理想的情况还是出现特效药或者可以预防感染的疫苗,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放开了。中国坚持了近三年时间,行者百里半九十,防疫可能进入了最难受的阶段,我们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但如果能熬过去,或许转机会出现。

现在大家需要做的,就是配合防疫,该做核酸做核酸,该隔离就隔离,该打疫苗就打疫苗,齐心协力确保这个艰难的日子渡过。

当然,金融圈消息灵通,只是现在这个周期里金融行业的知识储备似乎不太够用,但投机热情倒是依然不减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