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凶班主任?都“查无此师”,你就别再迷恋狠人狠话了

导读视屏中放狠话的男子一段很火的视频中,一名留着寸头的中年男子站在讲台上,声音低沉地对台下说:“我是你们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为人和善,...

视屏中放狠话的男子

一段很火的视频中,一名留着寸头的中年男子站在讲台上,声音低沉地对台下说:“我是你们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为人和善,从事教育多年,也遇见过喜欢在学校称王称霸的学生。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被别的同学欺负,你们一定要告诉老师,我来教育他(她)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男子身着黑色上衣,脖子上还挂着较粗的金属链,目光较为“凶狠”,更准确地讲,属于人们印象中“大哥”的气质。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这段视频走红后,男子会被称作“史上最凶班主任”了。当然更有人强调,别说学生不敢惹,家长见了也害怕。


可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经当地教育部门查证,根本没这个人。而该男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20年前曾是老师,这次拍视频只是想宣传“拒绝校园暴力”。好家伙,不仅“狠人狠话”说得好,就连“回应”也是有攻有守。


一定程度上,如此一幕能不能起到“拒绝校园暴力”的宣传效果另说,但是狠人狠话确实让很多人上瘾了。因为他不仅把曾经受过欺负学生们的心理诉求演到位了,同时也因形象上的反差很是吸睛。


可问题是,这一切是虚构的,即便他自称只是想宣传“拒绝校园暴力”。当然对于这一点,从娱乐角度讲,是真是假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恋狠人狠话?顺着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说法:“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我们会发现“语言暴力”更为精密,就拿伤害性语言来讲,它本身是以排斥为基础的,因为它有诬蔑性,它损人脸面,降人身份,或者夺人权利。同样的,有暴力倾向的维护语言也是如此,虽然出发点上相对正义,但是从总体的性质来看,是有悖现代性的。


就拿“拒绝校园暴力”来讲,其实最为关键的还是建立更为详尽的保护机制,至于有个狠人狠话的班主任是不是就能让学生们免受欺负,这本来就不是常规的“拒绝校园暴力”的叙事,而是一种充满江湖气的“大哥”叙事。


于此我们会发现,即便说狠人狠话的男子在20年前确实是老师,那么他所回应的“拒绝校园暴力”也是可疑的,起码不符合“拒绝校园暴力”的主流叙事要求。因此,最为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史上最凶班主任”是个段子,说狠人狠话的男子是个“演员”。


到此为止,这事其实就比较清楚了。不管男子是不是老师,不管他拍视频的初衷是什么,人们最看重的其实不是真实,而是“狠人狠话”所带来的爽感。从某种意义而言,就跟人们在评论区互骂互撕放狠话是一样的,只不过视频中的狠人狠话在于共情,而评论区互骂互撕放狠话更在于排斥。


不过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过度沉溺,也就是在不论真实和真相的同时,只在乎过度感受和过度交流,这种情况下,无脑风行和垃圾语言就会成群积聚的出现。这就是为何,虽然人们厌恶网暴,但是却总是不断地创造网暴。


因为从原始土壤追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本身就不是最好的反暴力逻辑。虽然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可以采用,但是想要更有效地把“拒绝校园暴力”推广开来,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当地的教育部门赶紧回应,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史上最凶班主任”是个隐形雷,但凡有人往反面引导,这事也是不得了的,当然这也是后话了。不过之所以要掰扯人们一窝蜂地沉迷狠人狠话,就在于沉浸于自我之中不会带来任何奖赏,反而会给自我带来痛苦。


说到底,“史上最凶班主任”出现在视频中是个相对讨喜的人设,可要是学校遍班都是这样的老师,你要是学生,真能受到了?要承认,抹杀自我与他(她)者之间的强弱,意味着这个自我永远不会与新事物,与他(她)者相遇。也就是说狠人狠话的老师如果真能消除校园暴力,那么也意味着他(她)所教的学生们也会很压抑。所以,你还迷恋狠人狠话的“史上最凶班主任”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