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教社:错误,“漫漫”不带三点水

导读前几天,刚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斯人”搞清楚,现在又出来一个“漫漫”,不用说,人教社的态度跟上次一样:我们从来就没有出版过...


前几天,刚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斯人”搞清楚,现在又出来一个“漫漫”,不用说,人教社的态度跟上次一样:


我们从来就没有出版过,你们肯定记错了!


别的我不敢说,但我保证,我当时学的绝对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个“漫”字是带三点水的,当时我是在魏县第一中学12班,教室的墙壁上就贴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后是屈原的画像。

当时用的语文书

现在我们在无论是输入法,还是在网络上搜一些图片,包括一些改编的影视作品,都是“路漫漫”,但是人教社的教材上却说是“路曼曼”!


而且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

它说:

无论是《说文解字》也好,还是《文字学概要》也好,当时就没有“漫”这个字,换句话说,这个字当时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在当时只有“曼”字。


一些汉语专业的学生也佐证了这个观点,他们说,当时我们学的时候就是“路曼曼”不带三点水,即使如此,也不能证明什么吧?

但是,它又晒出了证据:

说这是当时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本(见上图),上面有一页是屈原的《离骚》,然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言外之意似乎在说:

你看,你又记错了吧?


那为什么我说,我们当时学的一定是路漫漫呢?这是有原因的!

看这个图片,猜猜我是哪个年代的

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可没有现在这么“娇贵”,上个学天天被爸妈接送。


我们自打上小学时候起,哪怕是小学一年级,都是自己走路回家,那时候农村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每天从早忙到晚。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那时候的孩子稍大一点都是自己烧火做饭的。

上初中的时候,是在附近的乡镇读的书,学校离家大概是1公里左右,也是背着书包来回走路上学。


直到上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大概是15公里左右,才真正告别了走路。

那时候是每个星期放假一次,当然,回家也能坐公交车,我记得当时要1块钱,来回就是2块钱,感觉太贵了,就跟母亲商量,来回骑自行车。


有一年冬天,北风凛冽,天上还飘着雪花,一出屋,风刮在脸上生疼,没办法,就背着书包准备去学校。

母亲还煮了两块红薯,用塑料袋包好之后放到书包里。


骑着车子在路上还顶着风,又冷又冻,那滋味经历过一次就不想经历第二次,快到学校的时候实在骑不动了,就自己给自己打气,想起了屈原的那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看到这句话,就想起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和那段难忘的回忆!


我想说的是,既然人教社曾经出版过“路漫漫”这个版本,干嘛现在又不承认?一出偏差就说我们记错了。


就算是我记错了,总不会说那么多人都记错吧?

你去看那些影视作品,甚至里面的台词,到底是路漫漫还是“路曼曼”?


什么时候能谦虚一次?我们在乎的并非一词一句,更是你们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